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但哈尔滨铁路局开行的“高考专列”并未随高考结束而驶离公众视野。这里面隐含着铁路改革如何推进的重大问题:政企分开之后的铁路,今后如何厘清“公益性运输”的边界?各类“公益性运输”的亏损该由谁来埋单?怎样建立对“公益性运输”的财政补贴机制? 据铁路部门统计,受往返接送的单程空载运行影响,加上专门抽调机车、车辆、线路、人员等相关支出,“高考专列”开行至今累计亏损逾40万元。虽然这笔钱并不算多,但现在铁路要进入市场,必然要核算成本、提高收益。把“公益性运输”亏损剥离,这是铁路企业回归市场的重要一环,也是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和运营市场的前提。 透视亏损的“高考专列”,人们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开行专列,而是政府和铁路如何尽快“各就各位”,即招考部门能否考虑就近设置考点方便考生,政府能否承担公益补贴责任,铁路企业能否真正进入市场。只有明确公益是政府的责任、效益是企业的追求、方便是考生的需要,那么解决“高考专列”困局的路径和办法,自然也就多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