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小时候最喜欢绿皮火车上的小桌板,趴在上面看着窗外的风景一点点后退,南来北往素不相识的旅客在局促的车厢空间里熟稔起来,火车如同移动的市井场所,载着满车人的兴奋、向往,向目的地不紧不慢地前进。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难忘的火车情结。只是在节奏变快的现代生活中,快、更快、最快成了人们对交通工具的主要选择标准,于是,火车这曾经最受依赖的交通工具的地位就变得不再隆重。即使选择了它,坐在安静、整洁的空调车厢里,没有风声、颠簸声,更没有人声鼎沸,火车曾带给人的忧伤和美好,似乎都在一次次的提速中被风席卷而去。 所以,看到作者张汝峰所写《铭刻在火车头的记忆》一文,让我这70后思绪万千。看到老照片上那绿色的方头方脑的火车头,耳边仿佛响起长长的汽笛声,悠悠带人回到过往的年代。父亲及自己都是火车司机的作者张汝峰对火车的情感较常人更为深厚和特殊,他用文字来为这段感情写上一个注解,“属于火车的记忆,任何东西无法替代。”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是,火车头的更新换代,见证了百年历史沧桑,从蒸气机车、内燃机车到今天大量使用的电力机车,时速从几十公里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公里,从浓烟滚滚的蒸汽机车到今天有“陆地航班”之称的动车组,历史的画卷慢慢展开,一切似乎并不遥远。济南机务段1910年由中德开始合建,1911年建成,它的发展变迁就是中国铁路历史的一个缩影。而火车司机孤独又紧张的工作流程,更是让我们进一步靠近火车,一点点揭开关于它的秘密。对喜爱火车却难得再坐一次的现代人而言,读读此文来凭吊过往,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吧。 而我们的“百年中学探访系列”也是欲罢不能了,最近投稿连连。《“五四”时代的省立一中》是一中老校友李耀曦先生所写,这篇文章读来更加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众所周知,有着110多年历史的济南一中由于历史沿革,几个时代曾迁移了几处校园,民初“五四”前后是这座百年名校的初创时期,也是其历史上的华彩一章。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生机勃勃的时代。当时的省立一中校园位于碧波荡漾的大明湖畔,与省议会大厦“鸟笼子”为邻。山东各地来湖畔就读的少年才俊们,不仅看足了热闹也经风雨见世面。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老校友们的这些亲历亲闻,充满了丰富鲜活的历史细节,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来源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