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鸟事”引发强烈关注。6月2日中午11时55分左右,杭州至北京的高铁被迫停在南京南站,原因是驾驶舱前挡风玻璃被一只倒霉的“飞鸟”撞裂。对于高速行驶的高铁来说,遭遇“飞鸟”等不明飞行物撞碎的事故并不罕见。“具有补救和辅助作用的前挡风玻璃,没有安装安全膜,也是高铁存在的安全隐患之一。”一位接近铁路系统的人士如是介绍。(6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理论上高速飞驰的列车,遇上同样飞行中的鸟类,是有可能出现“撞坏”玻璃事件的。按照一位清华博士生的计算,“对于高速行驶的列车来说,什么东西碰到了都有子弹一样的威力。”如果以列车目前最高时速300公里计算,那么一只半斤重的鸽子,撞上前挡风玻璃后,其作用力可以达到5000牛顿左右,即使列车速度稍慢一点,估计也有3000牛顿左右的力,也就是相当于用300公斤的重物砸在玻璃上。出现高铁前挡风玻璃不能“承受之重”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既然早就有相关科学论证,为何高铁有关方面不能尽最大限度解决和遏止类似的不安全事件呢? 就如新闻中提到的安装安全膜的问题,科学结论表明,仅一个6毫米单片玻璃,安全膜就可以实现1000余焦耳的抗贯穿能力,也就是说,张贴一张合格的安全膜,可以给高铁前挡玻璃增加1000余焦耳的抗贯穿能力。从当前实际使用的这些车辆前挡玻璃看,安全膜可以提升20-30%的抗贯穿指标。看来,发生在京沪高铁上的“鸟事”,实际上有高铁有关方面麻痹大意的因素,如果早一些考虑到“安全膜”的抗撞击效果,是应该未雨绸缪的。 而且,事实求是的说类似的“鸟事”,并不仅仅在高铁上发生一起。据介绍,高铁实际发生鸟击事件的频率比公众所知的要高得多,之所以公众不知情,是因为鸟撞了高铁玻璃之后,如果当时列车时速并非在最高挡位,则对玻璃破坏性不大,不至于影响列车司机的视线,列车仍然继续行驶,即使发生较大破坏,列车也最多减速行驶。乘客一般不会知道减速是何原因造成。这些时不是雪生的“鸟类撞击”事件,根本上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而事实上对于可能直接危及行车安全的“鸟类撞击”事件,长期以来一些公众被蒙在鼓里了,足以曝露高铁运行事实上的安全短板。 更令人疑虑的还是在于一块玻璃的采购价格,据称,一块高铁前挡风玻璃的内部采购价在15-30万之间,堪称天价。“天价”的玻璃竟然不防“鸟”,令人高度怀疑。2011年5月《新京报》曾披露,专家检测京沪高铁列车玻璃得出的结论为:时速为540公里的1公斤铝弹、时速400公里的1公斤重飞鸟、时速400公里的20克铝弹向京沪高铁前窗破璃撞去,会有什么后果?1公斤铝弹会让玻璃受损,但无法穿透,车内人员不会受到伤害;1公斤重飞鸟、20克铝弹则不能伤及玻璃。此前的专家检测为何与时下“撞击现状”不符?这起鸟类撞击事件发生之时,高铁时速是多少?鸟类的体重是多少?有多少鸟类的体重可以高达1公斤?如此“不堪一撞”的高铁前挡风玻璃,值得穷诘的问题还太多太多。就高铁设施的质量问题早有质疑,譬如近年来披露的“30万元的高铁厕所”、“23万元的高铁座椅”事件,不能不让人怀疑一块高达15-30万元前挡风玻璃的“采购水分”。 作者:毕晓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