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7月21日电(记者石志勇、郑昕)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坐落在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腹地,担负着襄渝铁路81公里线路、78座桥梁、58座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受自然条件限制,这里集中了襄渝铁路线上最长的隧道、最高的钢梁桥、最小的曲线半径、最大的坡度,被人们称为 “空中铁道” “地下长廊”。35年来,一代代巴山铁路人在以“吃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发进取”为基本内涵的“巴山精神”指引下,将襄渝铁路这段地质条件最复杂、基础最薄弱、病害最严重的“担心线”养护成了“放心线”。 1978年,近百万铁道兵奔赴秦巴楚水,在千仞绝壁处,凿石洞、修桥梁,建成了通往“天府之国”的襄渝铁路。“半年雪不融,秋季雨不停,天天云雾罩,抬脚爬陡山,落脚下深涧”,这是当地人们对巴山的描述。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影响,襄渝铁路开通初期,设备基础较差,特别是全长5334米的大巴山2号隧道,常年翻浆冒泥、病害不断。 面对先天不足的基础设施,解和平、管煜等第一代巴山铁路人迎难而上。他们每天早上8时进洞,晚上6时收工,一干就是一整天。长期阴冷潮湿的作业环境和毫无规律的一日三餐,使很多人患上了关节炎、胃溃疡。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硬是把“担心线”变成了“放心线”。经过一代又一代巴山铁路人的接力奋战,这个隧道的列车时速已由当初的15公里提高到90公里。 如果说老一辈巴山铁路人保安全靠的是汗水与毅力,今天新一代巴山铁路人则靠科技和管理。近年来,随着襄渝二线建成、列车提速增吨,大量新设备、新技术相继投用,工作标准更高,安全压力更大。巴山铁路人牢固树立“科技保安全、标准换质量”的理念,大胆试用威克捣固棒、手持螺栓两用机等新型养路机具,率先甩掉了洋镐把,实现了机械化。 为进一步规范作业行为,努力实现“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巴山人推出了覆盖班前、班中、班后的“一日标准化作业法”,并在全段推广应用。在施工管理上,他们倡导的“单元修”动态单元管理制度,保障了施工作业的针对性与效率。该制度以“先检后修、严检慎修”为核心,细化作业单元、细化作业项目、细化作业方案、细化安全措施,减少了职工道上作业的时间和随意性,提高劳动安全保障率和设备质量,不仅增强了职工的安全意识,更实现了线路、设备质量的稳步提升。 截至2013年7月20日,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实现安全生产12399天,出色完成了陕西每年5200多万吨物资、2100多万人进出川、渝、鄂的运输保障任务。 作者:石志勇 郑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