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散了雾霾,也提醒着人们,春节又要到了,自然的,春运又再次成为社会话题,站票半价的呼吁再次出现。就在争论还未停歇的时候,铁路运价改革方案或于明年初出台的消息又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此次透露出来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高铁试点航空定价模式;普通列车接受政府补贴;货运价格提高20%。 众所周知,航空公司的机票价格,即使同一航班的价格,也随订票距起飞时间远近、高峰或低谷时段、仓位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优惠的低价票也会附加各种限制,例如不退票、不改签等。总之,非常灵活,更高效地利用了运力,对消费者与航空公司都是好事。如果高铁也采取航空模式,采取诸如提前订票优惠,人少时优惠等措施,当然也能提高上座率,肯定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目前航空定价模式已经小规模的在实行。京广高铁对商务座、特等座、一等座就实行特惠票价。旅客提前1至5天订票则可以享受8.5折优惠,提前6至20天则可享受8折优惠。不过,航空公司的定价模式,背后运作着一套成熟的、高效的系统,所以,大规模的仿效航空定价,必然对铁路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起关系民生的铁路票价,另一个改革内容虽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无关,但其实却更加重要,那就是铁路货运价格的上涨。 温州动车事故之后,在呼吁铁道部政企分开的热潮中,笔者就曾说过,市场化必然会带来涨价。自从铁道部变身铁总之后,铁路的市场化改革也进入实质阶段,其中重要内容就是铁路运价的市场化。在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中,也提出要不断完善铁路运价机制。所以,现在,涨价真的要来了。当然,涨价并不为过。 我国铁路长期是政府定价,运价大大低于公路,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所说:“铁路补贴着其他行业”。所以,此次铁路运价改革将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铁路运价比公路运价,将保持合理的、动态的1:3比价关系。目前,公路运价为0.4-0.5元/吨公里,按照1:3的运价比,铁路运价将由目前的0.12元/吨公里,在一至两年内上涨到0.14至0.16元/吨公里。 涨价虽然合理,不过,在新闻报道中透露出来的一些业内人士观点,却有商榷的余地。有人认为:“我国铁路价格过低,长期与市场脱钩,使得市场化推进艰难。大家都在说要打破民企进入铁路的玻璃门,但是价格低就没有吸引力,赔钱的买卖民企更不愿意干。”言下之意,就是说铁路利润率要足以吸引民资。 如果抱着这种心态来制定铁路价格改革,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在的资本平均利润,就按银行的理财产品计算,年化利率在6%-7%,要吸引民资,起码应高过这个利率,但考虑到我国铁路的密集投资,如果在按更高的利润率运行,则必然造成民众的沉重负担。 实际上,铁路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设施之一,有着自然垄断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铁路投资大,利润低,回收期长,一般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其建设资金一般都来自于发债、贷款、国家财政,而铁路公司的运营情况即使负债率高企,也仍能得到较高的信誉评级。2001年8月,铁道部以5.55%的利率发行了3月期的超短融。此次发行经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综合评定,铁道部的主体长期信用级别为AAA级,这个评级比大公对中国本外币给出的信用评级AA+还要高。这种情况也并非独一无二,在标准普尔下调了美国政府的主权债务评级后,全美也有微软、埃克森美孚、强生等公司的债务评级超过了美国政府,但与铁道部明显不同的是,这些公司都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 对此,大公国际的回应是“铁道部并非独立法人,是国家机关,又是企业法人,其发行的债有中央财政隐形担保,因此铁道部违约风险不会有实质性上升”。由此可见,铁路背后从来就是国家。虽然现在铁道部变为了铁总,但是,铁路作为基础行业,用低利润、长回收期、正外部性惠及整个经济的性质仍然未变。既然如此,用更高的利润率吸引民资进入,就已经偏离了这个宗旨。 其实,此次改革的第三个内容:建立铁路公益性、政策性运输补贴制度,对于铁路承担的学生、伤残军人、涉农物资和紧急救援等公益性运输任务,以及青藏线、南疆线等有关公益性铁路的经营亏损进行补贴,正是这一宗旨的表现。所以,价格改革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铁路的宗旨也不能抛之脑后。 (作者为知名专栏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