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胡锋 又一年春运来到,举国关注的焦点依旧是火车票。自从几年前铁路部门将火车票的售卖由现场搬到网上,春运期间已不见昔日超级“壮观”长龙,但网上没有硝烟的抢票大战更是惊心动魄。每每一列火车的车票放出来,一两秒之内即告售罄。 火车票的极度紧缺,不是因为春运期间火车运力出现了下滑(其实相反还有较大幅度增长),而是因为需求出现了“井喷”。 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价格是稀缺资源分配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其他任何方式均会导致租值耗散。当前的火车票主要采取排队方式分配,先到先得。这样,为了争取一个有利位置,大家各显神通,精力都花这上面了。譬如配置速度更快的电脑和宽带,花时间研究最新的抢票软件和秘籍。这些都是票价之外额外的付出,都是排队买票的切实成本。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压制价格就是掩耳盗铃,并不能降低获取资源的真实代价。假若火车票定为200,可以随到随买;而压到100,排队抢票时付出的货币、时间及心理负担等种种成本相加也都会超过100。但对于火车票卖方来说,他们只收到了100,这超出100的付出部分就是租值的耗散,因为没给买票人、铁路部门及其他任何人带来收益,白白浪费掉了。 有人可能会说,低收入群体有时间去排队,排队对低收入群体有利。然而,姑且不说现在网上排队购票的方式让高收入群体更加有优势,就是回到传统的排队,为了保证火车票落到低收入群体手中,遂让他们在凛冽寒风中排上几个小时乃至更长时间的队,难道就能体现出对低收入群体的关爱?这还不算前述租值的无谓耗损。而且,在低价面前,火车票也不能满足所有低收入者的出行需求;即便排队,也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者买不到票。 低收入群体的时间成本固然比高收入群体的低,但这并不是肆意浪费的理由。以今日农民工工资,一天一般也有一两百收入,加上排队时间本来可赚取的钱,也基本够买一张符合市价的火车票了。然而,时间用于工作,是生产行为,创造了财富;用于排队,则是浪费。 或许有人说,中国人春节讲究团圆,火车票价格再高也得买啊,涨价只会是“火中取栗”,不会缓解买票难;但看看春运期间飞机票要远比火车票好买,就知道这种论调不值一驳。需求必然受价格调节,价格上涨总会抑制需求;有人可能又说,通过涨价来强行把一部分人的需求压下去,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但是,这个世界上的资源分配就是这样的。正因为有价格存在,人们才会权衡,才会根据收入状况自觉抑制需求。如果商品是免费的,那需求也会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而即便有之,如果要花费一定时间去领,那时间成本高的人也通常不会去领的。 在真实的经济世界,没人能摆脱成本的束缚。这个成本既包括货币成本,也包括非货币成本。但是,人们更多地关注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春运火车票的事就是一个典例。购票的真实成本只取决于火车票的供求关系对比,压制住票价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作者系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首席分析师) 搜索更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