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在中国人眼里,似乎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一张火车票更不仅仅是交通凭证,从90年代的硬纸板到如今的客户端,火车票的变迁折射的是城镇化的发展,是不断向人们拍打的改革开放浪潮。 那时候的春运硬纸板的回忆 20年前的1994年,37岁的铁路上海站售票组组长王怀财已经在他的岗位上工作了10个年头,他清楚地记得在不久前,铁路售票系统更换了设备,从原先的算盘、糨糊、印章变成了半自动化的机器。“这在当时看来很先进,抽一张票它就跳一下。” 设备的更换意味着售票效率的提高,也意味着乘客数量的陡然增长。同样在1994年,“民工流”三个字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或许当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个词将伴随着春运,沿用至今。 更没有人想到,在铁路运能远超当年的今天,农民工返乡会遭遇连当年都闻所未闻的麻烦事—购票难。 在铁路系统工作了30年的谭素珍回忆说,当时铁路运能普遍不足,春运时严重超员,但似乎没有购票难问题,旅客一般可以买到站票,有时定员128人的车厢,会超员100%,“甚至一个小小的厕所里也停留着7、8个人。” 其实大部分人当然在乎是站是坐,但当时的人似乎更在乎的是硬纸板上的目的地,“只要能上车,他们不在乎买票排多长队,上车后站在哪里。”谭素珍说。 售票点联网火车票难买 跟硬纸板相比,纸质车票不但轻薄,而且字大,更有人民币般规格的防伪标记,然而,要买到一张票,而且是真票却不容易。 王怀财其实在90年代就听说了“黄牛”,但他没有想到,这个灰色职业此后会成为一个影响到一大群人购票回家。 不知是不是巧合,“黄牛”的猖獗和售票点的联网同步。“以前全上海只有5个售票点,后来发展到3公里内有一个,方便了旅客,也方便了黄牛。”王怀财说。 在谭素珍眼里,此时的春运是把痛苦前移了,从挤车难到购票难。“好不容易买到了票,上了车似乎就像到了家了。” 2000年后,各地铁路建设大规模展开,动车组大规模上线,“绿皮车”的乘坐条件显然无法与之相比,但是,它却不缺乘客,还是满满当当。“一来,绿皮火车便宜实惠,二来,过去的火车票实在太难买了。”谭素珍说。 从实名制到客户端 从2005年开始,就不断有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提议铁路购票实名制。终于,2010年9月1日,铁路售票实名制在争议中诞生。之所以争议,一是人们担心其操作性,二是对实名制能否抑制黄牛心有疑虑。 从那时起,蓝色的磁卡票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在王怀财眼里,改变的不只但是车票的颜色,用他的话来说,“售票格局彻底变了。”除了全线电脑外,大量的身份证、退订改信息让铁路售票系统顿时成了个信息大总汇。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铁路购票是实名制的,因为是有一定难度的。实名制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一旦一个环节没跟上就是连锁反应。”王怀财说。 但4年的事实证明,实名制做得到,黄牛也少了,人们排长队购票的场景也不多了。其实确切地说,网络购票改变了人们的习惯,至少从一部分人开始。 谭素珍清楚地记得,刚刚推出网购的时候,“绿皮车”里的农民工兄弟不为之所动,而如今,大部分旅客都是网上订票,一些旅客还会在车上交流购票的经验。 连续三年网购火车票回家的大三学生张琴回忆大一时的购票经历说,“当时为了上12306,只能等宿舍没人了赶紧上,怕人多网速慢,但今年,要好多了。”张琴甚至还尝试了用手机客户端购票付款。 这几年,几乎每到春运前,12306都是吐槽的对象,从“太卡”到“刷票成灾”。“其实这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必然要面对问题。”铁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说。 过去的2013年对铁路改革来说是旗帜性的,除了形式上铁道部的撤并,人们可以从购票环节看到铁路发展向市场化迈进的脚步—网络购票、客户端付款、刷身份证进站,“这已经接近民航了,是一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