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早7时,晨光熹微,浓浓的喜庆笼罩的城市还没有完全睡醒,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灯火通明的沈阳站东站房售票大厅,体验售票员的辛苦。记者认识了售票员关潇。 2014年是关潇从事售票工作的第11个年头,10年,他卖了近300万张火车票。“过去10年大概有一半的春节是在车站过的。”关潇说,“上夜班,凌晨1时到5时是最难熬的,虽然这么多年多少已经习惯了,但还是感觉非常疲劳。” 记者注意到,当旅客说出自己的目的地后,如果没有指定车次,关潇都会将自己觉得比较合适的车次一一介绍,并加以比较让旅客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脑子里有一幅运行图,很快就能反映出来。” 7时45分左右,“班长,你来听听这位旅客想去哪儿?”8号窗口的售票员呼叫关潇。由于患有滑膜炎,右腿膝盖和左脚脚踝严重积水,关潇只能拄着拐杖工作。记者跟随他来到8号窗口,那位旅客方言很重,关潇判断应该是粤语,便询问他是否想买到广州的车票,旅客点头又摇头,随后伸出了两根手指,大家都懵了。关潇让售票员将纸笔递给旅客,想让他将目的地写出来,旅客摆摆手。大家根据他的发音猜,又写下来给他看,总算弄明白他想买一张沈阳到广州的车票和一张广州到惠州的车票。 之后,售票大厅的旅客多了起来,关潇也更忙碌了。9时30分,接班的售票员来了。关潇告诉记者:“原来平均每天(一个班,12个小时左右)能卖1400多张票,我个人最高纪录是1800张,这两年网络和电话可以订票,压力小了一些,但买票加取票的,平均也有1200张左右。我大概算过,这10年差不多能卖了300万张车票,虽然过年我们不能回家,但能让别人回家就是最高兴的事”。本报记者 邸雪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