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武汉市楚文化学会会长岳燕青介绍,粤汉码头虽然是因1914年粤汉铁路武岳段兴工后得其名,但真正称为粤汉码头,应从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开始。从那时起,武汉成为纵贯祖国南北的平汉、粤汉两路的终点和起点,从而体现了它作为铁路枢纽的巨大城市功能。粤汉码头的启用,对武汉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粤汉通车后,南来北往的火车在长江两岸停下,南下汉口的客车要在大智门火车站下客,旅客从粤汉码头过江到徐家棚码头。火车再开到江岸火车站进行解体,解体后火车头留下,余下的车厢再经过编组,由专用火车头推到江边铁路码头。 此时,火车轮渡船已在码头上固定,并和栈桥连结,车头将车厢推行滑向渡船,固定以后,逆水向徐家棚码头航行。到达后,渡船抛出缆绳,并固定在腰牌架和八字架上,专用火车头开来,将船上的车厢缓缓拉走。 车厢上岸后,在徐家棚火车编组,配上火车头后驶向车站,这时从大智门火车站下车的旅客,已乘汉口粤汉码头搭车专线轮渡过江到站,等待上车。 北上的旅客,也是人与车厢分流,人从徐家棚坐轮渡到汉口粤汉码头去汉口大智门火车站,车厢编组送到汉口江岸火车站。 (记者谷萍 通讯员向丽华) 作者:谷萍 向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