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高铁问题剪不断理还乱,不只破产还有仲裁案等,牵扯太多问题。1月13日已正式离开“交通部”的前“部长”叶匡时接受TVBS专访时指出,虽然未来高铁局得设法让高铁营运不中断,但后面政府与高铁的争议,“已经可以预期,未来十年之内都不会有明快的结束,一定会有很多法律诉讼”。 针对财改案最终以18:0完败的局面,叶匡时在接受专访时也感叹地说,其实在11月29日国民党选举大败以前,沟通都还算顺利,民进党内部也都还有讨论空间,党团内部都并没有很一致的否定,但在29日以后,气氛就完全转向。因此,原来是专业的问题,最后碰上政治就扯不清了。 高铁落得将破产的局面,叶匡时进一步说,最大关键问题就是台湾高铁“用很少的钱玩很大的案子”。由于台湾高铁当初与“中华高铁”在竞标时,是低价抢标,原本政府还需要出资近1500亿元(新台币,下同),台湾高铁却不仅不要政府出资,还要给政府1千亿的回馈金,一来一往就高达2500亿。 “两家公司的评估有2500亿这么大的落差,若台湾高铁有当初的2500亿元,就不会落到将面临破产的局面。”叶匡时说,一个工程建设费用约4千亿元,但当初原始股东仅真正出资2600亿元,这就等于买2亿的帝宝,却只出400万,之后就必须借钱,想当然利息就相当高,导致台湾高铁资本结构不健康。 针对外界质疑为何财改案不早些提出,对此,叶匡时也承认,时间的确较为紧迫,若是高铁公司早2至3年提出财改案,或许结局就会不一样。高铁公司不仅有五大股东,其他包括银行、散户、企业等也有不少单位投资。 中钢、台糖、航发会、中技社等,当初都投入资金,但途中有些人认赔杀出,从特别股转成普通股,放弃资产优先权。叶匡时更直指,当初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让航发会等注资,最后根本都是被逼着转换成普通股,根本不应该让政府来做保证,也因为头已经洗了一半。所以整体来看,他也认为,高铁问题蓝绿都应该负责,大家应该要抛开历史包袱,更专业的看高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