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京沪高铁提前盈利了! 京沪高铁从1990年提出建设构想,到2008年开工,历时3年半建成,据说是世界上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铁,也是新中国投资规模最大一次的交通建设项目。据最终批复,京沪高铁概算为2088.4亿元。 让当事人骄傲的是:“当初预计5年建设周期,之后再运营5年,逐渐达到盈亏平衡,之后用14年还本付息。”而今3年就盈利了,2014年京沪高铁客票收入约300亿元,按营业税口径计算,有望实现利润12亿元。岂不乐翻了? 京沪高铁何以能如此优秀?盖因为它沿路的优秀经济资源。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统计,2014年全国铁路动车组运送旅客超过8亿人次,而京沪高铁就占到1亿以上,比上年同期增长27%。 但是,且慢高兴,京沪高铁一家的发达,并不能代表整个高铁的兴旺,甭说兴旺,连经济健康都谈不上。从行业上来看,如今全国铁路负债近3万亿,每年的盈利连覆盖银行利息都困难,收回投资就更遥遥无期。不是大家不努力,是因为全国并不都是京沪沿线的遍地黄金。 在这种窘况下,整个铁路还能维持运营,盖因为这是国家项目,是政治,举国之力而撑着。但国家并不能生产财富来补贴高铁,于是通过收税、发债和通胀,把高铁损耗转移给民众,里外里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社会扛着。 京沪高铁的发达,也是抢了航空、高速公路的奶酪。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但这是必然的,经济在放缓,旅客流量不可能一下子增长27%。从大交通来看,航空、高速公路也是社会资源,高铁大发达了,航空、高速公路就大吃瘪子了,社会资源相对也被稀释和损耗了。 正巧,2014年12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3652亿元,总支出为4313亿元,亏损661亿元。 这立马引发大议:那高速公路跟印钞机似的,怎么可能亏?其实,细究亏损的原因,腐败肯定是有的,高速公路员工的高福利也是可能的,但还有一个因素:人们看到的多是像京沪高铁那样的遍地黄金的场所,更有那许多一眼望去没几辆车的高速公路,入不敷出,哭都没泪——它们拉下了整个高速公路的亏空。 《公告》称:高速公路每收取10元的通行费,有8.62元用于偿还债务本息,1.07元用于公路养护,0.59元用于税费支出,1.25元用于运营管理,其他支出0.29元,整体收支结果为—1.82元。 注意,偿还债务本息是高速公路亏损的大头,这也是高铁近3万亿债务的大头。 高速公路亏损的背后,是近年高速公路投资的大跃进。从2010年到2013年,全国高速公路新增里程2.68万公里,就这数,就名列世界各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排行榜第四名。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发问:人口超过1亿的日本,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8000公里,而我国很多中西部省份都设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通车里程5000公里左右。比较之下,人均GDP相差近10倍,人均通车里程却几乎相差无几,这样的投资是不是过于超前?这样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固然有中国国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的因素,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高速公路吗?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维护需要巨额成本,如果车流和人流过少,必亏无疑。所以有地方高速公路建设边际收益递减,“规模不经济”,建得越多、亏损越多。 傅蔚冈认为:严格意义上说,高速公路是一种高品质服务,不属于普遍公共服务范畴。打一个比方,“村村通公路”是普遍公共服务,但“村村修高速”就是资源浪费。 从大局来看,今日经济下行,也是沾了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的包。2009年为刺激经济增速,高层以行政之手推动铁、公、机投资,财政发力,货币放水,地方政府借机凶猛扩张,4万亿汹涌扑来,经济确实瞬间雄起。但这政策红利支撑的高增长的背后,是透支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不可能持续的,眼下中国说要调整,要新常态,那是被迫的,是在消化之前透支的政策红利。 今日,如果修第二条京沪高铁,经测算,客源充裕,投资没问题,环境影响可控,对第一条京沪高铁的冲击有限,投入产出健康——如果是这样,那就干吧。但要再干其他高铁,呵呵,悠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