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5年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线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这是继十八大铁路改革后,铁路再次站在“聚光灯”,成为重点发展对象,更是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高铁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为之鼓舞的成绩,成为世界瞩目的对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而未来又会有8000公里以上的投产里程更令人瞩目。显然,面对高铁这块“发展蛋糕”,很多地方都有争抢的意愿。 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委员代表们都在为地方争取高铁建设,道出了很多地方追逐“高铁梦”的心声。从今年的春运上就不难看出,高铁覆盖的地方,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也感受到了列车优质、便捷、舒适特色,成为人民群众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更能带动高铁周边经济的良好发展,刺激旅游业,增加收入。 因此,在经济利益的光环下,这种争夺则进入在民间显得更加白热化,两地群众都掀起了“保卫高铁”运动。甚至有的还在广场上拉起横幅,唱着高铁争夺歌,将贴着标语的宣传车开进田间地头。这种争夺并非个例,不少地方因想发展高铁,“群众施压,官员‘拼命’”,有的甚至“近邻反目,唇枪舌战”。 发展高铁是国家为群众办实事的伟大事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高铁的地方都很欢迎高铁,这在情理之中。但高铁选线要科学规划,高铁的建设不能因为谁的嗓门大就把高铁优先修到他家;谁会哭,就把奶水给谁喝。高铁涉及到的因素方方面面,原则上应该走人口密集的地方,从服务民生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不能由外界凑热闹的人说了算。设计高铁线路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因为哪里争了就要考虑,哪里不争就不考虑。 如今的高铁已经不是普通的一条铁路,高铁决定着地区经济圈的形成,甚至是发展致富的生命线,这就必然成为各家争夺的蛋糕。但,高铁发展必须从科学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及政治等多方因素。随着我国高铁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高铁的重视,“高铁梦”总会实现。(张孝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