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道出了目标和路径的因果关系。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如何直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建设者和执行者去思考“路径”的硬性存在。 路的基本字义为道,意指往来通行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思想和行动的方向。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我们便聆听到传统意义上的“路”之关键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5年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 “先行官”的角色定位意义重大。中国经济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落子是需要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乃至于“一带一路”,这些国家级战略的布局是需要融合。而交通运输是责无旁贷的搭桥铺路者。对它们的投资建设保持高水平位置,是改革中需要的硬性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团审议,在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时就说“要做好加减乘除。”其中,加法中就涵盖投资。作为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中权重极高的一项,投资在很长时间都占据拉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不过在转型升级、调整结构的新常态语境下,带动消费成了更愿意谈及的内容。然而,多条腿走路的思维并不能被有意淡化。在很多领域,加大投资依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铁路领域中就更是如此。 2014年,我国新建铁路投产里程8427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铁路建设的蓬勃兴起,已立竿见影地给民众出行带来改变。2015年春运,人们难觅以往春运的人海奇观,反而是悠闲出行、轻松旅游成了新常态。这就是铁路投资建设直接改变生活的缩影。 任何一种投资建设方式都是在路上,铁路也不例外。政府工作报告有对2015年铁路工作做的部署,除“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的提出,还有另一种说明,就是要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其中,“以用好铁路发展基金为抓手,深化铁路投融资改革”被具体指出。 “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这段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撷取下的原文,旨在让铁路建设持续发力,社会资本投资领域也可以借东风逐步拓宽,民营资本将放水养鱼,获得更多商机。这也是市场化是否充分的“除法”诠释。 政府报告中,“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成了热词。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结构优化以及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是改革走向纵深的亦步亦趋,而这些都不乏铁路建设的使力点。它也将作为成果,助力改革的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