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16日出台,提出要以亚洲周边和非洲为近期主要合作方向,推动铁路、电力、汽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利用贸易、投资等多种方式“走出去”,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国装备“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只有“走出去”,才能创造外贸新增长点,才能推动国内产业优化升级,才能把握扩大国际投资经贸合作的重大机遇。 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出口额达2.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部产品出口额的17%;其中机车车辆出口同比增长近两成,是同期中国外贸总体增速的三倍。作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领头羊,中国高铁在打造中国“制造招牌”的过程中,也坚定了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信心。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舞台,与美国、俄罗斯、巴西、泰国在内的28个国家洽谈高铁合作项目,与俄罗斯和泰国签署了高铁合作意向书,绝非偶然。首先,中国高铁敢于创新、实践。尽管中国的高铁起步晚于欧洲、日本等,但实践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其显著的成效世界瞩目。从建成京津城际高铁,到横贯东西南北“四纵四横”高铁干线网络初步成型,中国用时不到十年。目前,中国高铁无论是投产运营里程,还是在建规模都居全球首位。 其次,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正面临着“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期,高铁出海空间巨大。 再者,政府的大力推介。近年来,中国高铁装备陆续走向海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力亲为向世界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与“乒乓外交”“熊猫外交”等并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而中国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发展高铁的国家意志,以及长期稳定的政治周期、实力雄厚的国有铁道建设企业等,无不使中国高铁赢得国际竞争,在海外“开花结果”的水到渠成。 目前,中国装备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更多仍限于对跨国公司价值链的适应,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和底部。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鼓励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装备走出去,应该向中国高铁看齐,更多体现品牌和创新,而不再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山寨。有中国高铁的成功经验作为蓝本,又有国家力挺参与全球竞争,加大人民币使用力度,加大融资支持等资金、政策层面的保障和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指日可待。(杨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