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剪口硬纸车票,到实名制车票,每张火车票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在常人眼里,废弃的火车票或许等同废纸一张,但在铁西区永善小区59岁的周林生看来,每一张火车票都是一个灵动的生命、背后总有一段难忘的故事。从1993年开始到今年7月,周林生收藏了去往全国各城市的1000多张火车票。 从买剪口硬纸车票开始 说起第一代火车票,周林生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火车票是硬纸的,当初只分慢车、快车,你看这张是1995年10月7日的,正反两面都有字。” 周林生说:“这一年,我在沈河区大西街道城管科,为了奖励下面20个社区50多名干部,我带着他们去北京旅游。” 那个时候铁路系统还没有联网,火车站售票员桌上有两个全是小格的盒子,一个装的是车票,一个装的是车次印章。周林生回忆:“当时车票不好买,我排两天队才买到50多张票。” 火车票记录人生足迹 2003年,周林生的女儿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在此前的一年时间里,女儿每个月都要去两趟北京接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的一对一辅导。 “最初我们一家三口去,那年我总买车票,62元的硬座票,上面有二维码标识。为了节省费用,后来变成我送孩子去北京,最后是孩子独自去北京。” 周林生说:“我家并不富裕,女儿每次回家都将往返的车票收藏好,四年的车票有近百张。” 今年6月,已经59岁的周林生陪同70岁的大姐去南方旅游,因为是实名制车票买车票时需要身份证。这时周林生才感觉到车票是记录时代变迁的最好证据。 周林生说:“积累车票就好像攒钱一样,仿佛保留了车票车费就留下了。积累车票也是储存记忆,每一张车票的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吴强文并摄 延伸阅读
作者:吴强文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