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李萌 今天,为期40天的2014年春运全面启动。上海铁路局50岁的列车员谭素珍被抽到上海至西宁的临客上服务,今年春运是她职业生涯最后一站。 在京沪线列车上工作了30年,谭素珍身上的“零件”与职业如齿轮般紧密契合:齐耳短发,在局促的车厢里便于打理;结实的手臂,可以在旅客拥挤的情况下推上车门;大嗓门能在轰鸣声中将信息清晰传递给旅客。 “高铁、动车上都是年轻美女,就算不退休,我这种老家伙也会被淘汰。”现代化铁路似乎是她无法触及的高端平台,“但还是希望它越来越好。干了一辈子,爱恨都化在一起,舍不得。” 客流像潮水般涌进车厢 最近,谭素珍带了两个徒弟,“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和她们一样大,20岁。”她回忆,30年前从职校毕业,两个选择摆在眼前:杨子木材厂和上海铁路局。“我不想当铁路工人啊,营业员、售票员才是我的志愿,多浪漫的差事。”说到当年的梦想,谭素珍嘴角上扬。但在家长干预下,她最终选择了铁路。 1984年8月1日,谭素珍正式成为上海客运段京沪列车1462/1641的列车员。“光荣的铁饭碗”一捧就是30年。这种优越感,在她遭遇人生中第一次春运时被击得粉碎。 人群像潮水一样,向车门、车窗涌进来。谭素珍说,自己平生没有见过那么多人,“害怕极了。”列车上,30多个乘务员年纪相当,都没有春运的经验,培训教的中英语报菜名、微笑服务统统派不上用场。各种各样的行李,临时上客的车窗,被8个人挤占的厕所,就是她首次经历春运的印象。 面对牢骚只能忍受 车速慢、票价低是1462/1461的特点,也使得这趟绿皮车成为很多人返乡的首选。谭素珍坦言,春运期间,超员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正常现象。“人多得车门关不上,只能选派身强力壮的男同志组成"关门小组"。”同事们在站台上把旅客向里推,她在车厢内配合关门。 30年前的绿皮车上没有自动烧热水的设备。每当车辆到站,列车员就要拎着水壶,在站台上给旅客的茶杯填水。“车厢里实在走不了,大家把杯子从车窗传下来。”但温馨的场景很是短暂,多数时候车厢里充满了回家难的牢骚。“我不知道买票的难,旅客有怨言,我能做的只是听着。”谭素珍坦言,旅途奔波的疲惫大家都是一样的。 虽然辛苦,但春运期间的收入却不会增加。列车运行中,每节车厢两人一班,8小时轮值。“买一包五香豆。睡着了,头磕在桌上,就吃一颗提神。” “绿皮车总归慢的,还要经常给快车让路。”记忆中,春运期间车辆晚点,也是家常便饭。对于晚点的质问,谭素珍无法回应,“车辆要听调度,线路繁忙就要有所牺牲。这些话不能和旅客讲。我只好说,再等等,估计快了。” 从来不帮人买车票 谭素珍说,自己从未帮人买过火车票,“因为我办不到。”她索性直接跟亲友表明,列车员和售票系统完全无关,“说到底,还是整体运能不足。” 2009年7月,这趟京沪线列车升级为红色的空调车。多年来期盼工作环境改善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此时,京沪线的列车总数已经翻倍,车上有了保洁员分担列车员的清扫工作。 她回忆,两年前,自己搭乘上海至杭州的高铁列车时,眼前一亮。“咱们也能和飞机达到一个档次了。”身着裙装的乘务员,能转方向的座椅,自动开闭的车门,都让她惊诧连连。 但清一色的年轻姑娘,让谭素珍感觉到现代化铁路已是她不可能触及的高端产物。“我老了,没有竞争力了。那些事情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了。”即便如此,铁道部改制、温州动车事故,她都能详细地说出经过,“30年,不管喜欢还是抱怨,都已经在骨子里了,感情有多深,无法形容。” 今天,她被抽调到上海至西宁的临客列车上服务。“最后一次,和以前一样,做什么、说什么,都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要让大家平安到家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