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军 1月16日,由福州开出前往重庆北的K1628次列车在往返途中先后两次接到怀抱婴儿旅客和一次带着4岁孩子旅客的求助:孩子在火车上发烧。列车长和乘警想要对方下车进行救助,而这三对家长却因春运买票难而要坚持留在车上。(1月20日新华网) 孩子有急病,本应下车到医院就诊,生命健康比乘车赶路更重要。这三对家长选择继续留在车上,是要承担风险的,因为小孩发烧容易引发其他疾病,耽误治疗时机,会加重病情。这三对家长选择继续留在车上,是无奈的选择,因为“一票难求”的现实,让他们担心下车后会买不到回家的车票。 出门在外,长途旅行,人不可能不生病,别说孩子,就是一些成年人如老年人也会突发高血压等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让乘客下车到医院就诊无可厚非,但未下车之前,起码应当得到必要的医疗救助。毋庸讳言,当下铁路客运存在着一个“短板”,即大多数列车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虽然多数列车也配备一些药品,但种类稀少,多半是些最简单的常见药,只能解决晕车等小毛病,派不上大用场;虽设有医务室,但没有专职医生,解决不了救治旅客发急病之需。因而,铁路部门应考虑在列车上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弥补这方面的“短板”。 在列车上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是铁路部门人性化服务的体现,在技术上,不存在什么难度,值得一试。在列车上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可能会增加铁路部门的运营成本。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不妨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向列车上就诊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弥补成本上的亏损。还可以考虑将这部分的成本费用摊入票价上,正如票价中含有保险费用那样,相信乘客会理解并支持的。对因下车治病的旅客,铁路部门应特事特办,可通过“改签”等方式,让他们治病后享有继续乘车的便利。铁路部门大提速,是创新服务的体现,还应急乘客之所急,继续发掘创新服务的灵感,其中包括在列车上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