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在会见秘鲁总统时表示,中国、秘鲁、巴西三国就开展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铁路合作共同发表声明。建议三国组成工作组,开展包括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在内的整体合作。中方愿就此与秘鲁、巴西方面保持沟通。 众多国人对巴西并不陌生,刚刚闭幕的巴西世界杯,更是让众多球迷体会到来自西半球的桑巴热情。巴西近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巴西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却存在“瓶颈”,铁路建设里程不足,难以满足经济发展之需。习主席此次访问在推进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意见众大,中秘巴合作修建跨洋铁路,一方面说明跨洋实际货运需求的存在,另一方面说明,中国铁路技术水平和施工建设能力的日益提升,已经在国际视野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国内铁路的运营里程和旅客、货物发送量正不断刷新着各项记录,特别是高铁事业的发展,使空间距离感缩短,让普通大众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更多选择,活动范围扩大了很多,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结构。 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始于2008年,在不到六年时间内,高铁技术从“进口”实现了“自主研发”,并有多项领域技术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高铁虽然不是诞生于中国,却在中国趋于成熟走向辉煌,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背后具有许多必然的因素。首先我们广阔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亟需高铁这样一种介于飞机与普速铁路之间的平衡性极佳的交通工具,是国家领导层的“慧眼”发现高铁这匹“千里马”,这是我们引进高铁技术的初衷;其次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大规模的高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说我们是用实力让梦想照进现实;第三,从过去的铁道部到现在的铁路总公司身上都背负着“国”字的属性,正是因为“国”字才让中国铁路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甘于背负如此巨大的压力去发展高铁,这种魄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铁路企业都无法比拟的。 正是因为中国高铁的成功案例,才让世界其他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本已诞生多年的交通工具。当中国高铁开始走出去时,我们出口的不仅是跑着线路上的列车,还有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建设技术,更有我们的运营经验和管理模式。从高铁进驻英伦半岛、走进非洲各国,其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彰显中国制造的高端水平,也代表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7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表了《中国铁路想请全世界上车》,指出中国铁路发展拥有的优势: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不存在会扰乱长期规划的政治周期、财力雄厚的国有铁道建设企业。我们相信,凭借中国铁路的实力和优势,必将在异国的土地上大展身手、大放异彩,全面展示中国铁路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