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 “要想富,多修路。”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不乏现在的一些国际大都市,像英国的利物浦、美国的纽约、法国的马赛、德国的汉堡、荷兰的鹿特丹,还有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如大连、旅顺、青岛、上海、汕头……无一不是依靠交通优势发展起来的。 发达便利的交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无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还是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无一不是利大于弊。所以当一条高铁规划修建后,高铁线路怎么走,站点设在哪,自然就成为很多地方关注与争夺的焦点。 而且各地在争夺过程中,也可谓是花样百出、不遗余力。有的地方是打“悲情牌”,利用修高铁对交通发达地区是锦上添花,但对交通“穷县”则是雪中送炭的强烈反差来争取;有的地方是广泛调动各种人脉资源,通过拜会知名乡友,奔走斡旋等方式来争取。 笔者认为,出现官民齐心争夺高铁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情理的。毕竟这无论是对政府,还是群众而言都是一件好事。然而,高铁设计其自身的逻辑,走线设站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的,应该有科学的分析和选择,应尽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化解高铁之争的矛盾。 做到现实需要与长远规划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版图相结合、惠及民生与服务国家战略兼顾。有关部门也应建立一套“依法修路”的体制,用制度和执行力来挤压人为因素、权力寻租的空间。高铁建设不能由“外行”、“社会活动家”说了算,更不能“拍脑袋”决定。 据华龙网 杨启飞来源都市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