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中国力推铁路包括高铁的建设,除了强化运输基建外,还可藉此拉动投资及经济,令GDP增长止滑回升。高铁建设更在经歷波折后重新上路,实属可喜。 最近中国高铁的开通里程首度突破一万公里,更重要者是成绩获得认可,世银新出的中国高铁报告便指出,中国已有包括一、二、三线的过百城市为高铁网连接,载客量也增长迅速,五年来年均增长28%,累计已达18亿人次,每月流量约为民航的两倍,当中自抢走了部分民航客源。 至为关键的是由高铁网带来的效益,世银报告认为可通过高铁诱发转变而提高经济效率,包括商业计划、经营模式、土地利用强度等的改变,和增强社会与企业的网络连繫等。 例子之一是可助优化产能分布,如把研发及管理中心放在一线或重点城市,而把生产单位放在其他成本较低的地方,并可利用高铁作快速往返连繫。 此外,一些二、三线城市因连上高铁网,对吸引人才及投资的条件大有改进,发展动力随之加强。 《纽约时报》亦登出文章介绍中国高铁的成效,指这正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在改变中国。但文章仍认为其他国家难于仿效,因为中国人口多密度大,如大部分人生活在东部的三分一国土上,连美国也无此条件。 总体来看,上述报道所反映的情况只是高铁网建设的很初步成绩,其效益还待进一步开发,而这方面潜力巨大。增效将可来自几大因素: (一)建网进展。现时网络还在建设中,距完成尚远,网络经济仍待更全面发挥。 (二)营运改进。如何营运高铁,如班次及定价的安排,与其他交通系统(包括一般铁路)的配合等,均可在探索中逐步完善。营运模式创新还可配合铁路体制改革的深化。 (三)技术进步。除了机车、筑路、维修等技术可不断改进外,当新一代机车、路轨技术成功开发后,潜在效益又可再大幅提升。中期目标应是把时速由现时的约300公里提高到500公里,远景目标则是700公里以上。 (四)诱变社会及经济环境。以上三项基本上都是由高铁本身的发展直接带来的,但这项却稍有不同。高铁出生在一特定的经济及社会环境中,而其成长又反过来对这个环境产生诱变作用,故有助促进社会及经济创新。 高铁开通后,人们的生活及消费模式,企业的经营及投资模式,以至政府的管治模式等都会逐步作出适应性的变化,由此可得出巨大的布局及模式优化红利。 当然,这须经一段时间的探索、试验及调校才能全面发挥出来,但其收穫将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