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论 今日关键词 “限折令” 民航总局取消“限折令”,毫无疑问意味着缩回了那只“无形的手”。实际上,一个航空公司的某个航班机票到底该怎么打折,这本就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事,也是应该公开的信息。 本报评论员 赵志疆 取消“限折令”之后,民航释放出了足够积极的诚意,尽管是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也依然令人看到了市场化的曙光。市场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在差异化竞争面前,公众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无论任何时候,多一种选择都不是什么坏事。 不是所有“无底限”都令人望而生厌,也有些“无底限”能给人带来惊喜。电商酝酿已久的“双11”即将来临,就在不少人摩拳擦掌准备血拼之际,民航总局率先为大家奉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包”—11月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称,对旅客运输票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国内航线,均取消票价下浮幅度限制。与此同时,国内不设打折下限的航线又新增31条。( 据中国新闻网) 但凡乘坐飞机出行者大概都有过寻找打折机票的经历,不仅时常根据机票折扣来确定行程,而且机票折扣也总是令人意犹未尽。究其原因,在于民航总局为机票折扣设置了一定限制—根据2004年出台的《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除施行市场调节价的航线外,民航国内航空旅客运输票价实行浮动幅度管理,票价上浮幅度最高不得超过基准价的25%。 虽然早在1997年,民航总局就试图通过明折明扣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发展潮流的运价体系,但很多年来,机票折扣呈现给公众的却只有一个“乱”字。环顾四周,销售打折机票的机构遍地都是,各类五花八门的机票打折信息随处可见,围绕着无序打折的飞机票,几乎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打折机票这个产业有多大,没人能够说清楚,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所有这一切开销最终都将由消费者来买单。 打折本是促销商品的正常手段,然而机票“限折令”的存在,使这种正常变成了不正常。于是,不少航空公司纷纷另辟蹊径。有的航空公司推出“特定座位”优惠,有的则根据时间不同分类定价,更有甚者实行机票暗折以招揽顾客。缺乏透明度的机票折扣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由此加剧了恶性竞争。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管明折还是暗折,实惠永远是第一位的选择。然而,在混乱的机票价格秩序中,普通消费者往往难能得到实惠—同样的航班,换个时间或者地点购买价格大相径庭,在少数买到低价票者偷着乐的同时,大多数购买高价票或者全价票的乘客只能自认倒霉。 机票价格乱象的根源,实际上是政府“无形的手”伸得过长—动用行政手段阻止民航企业打折,难免就会催生暗地打折之类变通之策。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也不利于民航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此番民航总局取消“限折令”,毫无疑问意味着缩回了那只“无形的手”。实际上,一个航空公司的某个航班机票到底该怎么打折,这本就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事,也是应该公开的信息。 当然,此番取消“限折令”还有一个明显的作用,那就是针对今年6月高铁推出的打折举措。近年来,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与民航之间的竞争渐趋白热化,彼此之间不断传出打折促销的声音。遥想数月前,高铁推出特价线路之后,有媒体通过与同航线机票价格的对比发现,火车票折后价格仍居高不下。当时有业内人士表示,此举不会对机票价格构成影响,从目前铁路的运营模式和定价策略上来讲,铁路还远不能和民航竞争。没想到仅仅过了几个月,民航业就对此作出了有力还击。仅此一点就足以看出,民航显然比铁路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它们不仅更在乎市场的细微反应,而且更善于通过市场手段调整经营策略。 取消“限折令”之后,民航释放出了足够积极的诚意,尽管是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也依然令人看到了市场化的曙光。民航“无底限”,高铁怎么办?此时此刻,关注这个问题的想必不只是普通消费者。市场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在差异化竞争面前,公众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无论任何时候,多一种选择都不是什么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