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宣布,从2014年12月1日起,铁路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预售期将由目前的20天逐步延长至60天。(11月17日河南商报) 从20天到60天,此次铁路部门车票预售期的调整幅度很大,而且正好卡在春运前夕这一敏感时间点,因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媒体与民众的热议、关注。 根据铁路部门的说法,此举是为了方便旅客购票,把售票高峰和出行高峰错开,有助于铁路部门提前掌握客流情况,做好资源的统筹调度。不过,民众的反映却不甚乐观,纷纷提出质疑。 许多旅客认为,因为不能掌握春节前的具体行程,不敢盲目订票,但是如果不早定,又害怕被人抢占先机,而且此举有可能会给黄牛充分的囤票时间,让本就紧张的车票更加捉襟见肘,到时会面临“一票难求”,有人甚至直言铁路部门是在“折腾”。 站在旅客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这样的想法其实情有可原,不过铁路部门推行这样的措施,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们不妨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预售期延长到60天,铁路部门就有了更加充足的准备时间,首先,铁路部门提前掌握了客流量,并且可以根据客流量有针对性的加开临客列车,调整列车运行时间,提高客车利用率,从而增加客运量,而增加运力就是当前解决“一票难求”问题的根本所在;其次,此举给了那些存在“占位”心态的人不小的压力,“不管走不走,定个票再说”这样的心态,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损害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延长订票时间,同时配合梯次退票费等措施,可以有效的规范运输秩序。 如此看来,延长车票预售期绝对不是“折腾”。 铁路部门任何一项措施的施行,面对的都是广大旅客,众口难调是必然,因为一部分人的质疑而去否认一项好的措施,无异于因噎废食。 当然,此项措施究竟能不能起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去证明,而且铁路部门一定要同时将实名制购票制度做细,防止黄牛党投机钻空;同时还应加强舆论引导,让广大旅客理性购票,只有这样,才能让便民措施真的取得成效。 而对于民众来说,看待一项措施的出台一定要更多的关注其背后的深意,少一些对个人利益的吐槽抱怨,多一些对铁路部门理解和信任,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出行才会变的更加和谐舒心。(马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