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家最大的铁路车辆生产商将合并成为全球巨头,这是北京一项战略的一部分,以更有效地同加拿大、欧洲以及日本的竞争对手竞争。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称,中国的两大机车制造商宣布通过换股方式合并,此举旨在促进该国高铁技术的出口。 目前,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等竞争对手在发达市场遭遇公共支出收紧的局面。中国正积极竞争海外高铁项目,瞄准非洲、东欧、拉美和东南亚的新兴市场,同时也在发达世界展开宣传。 谋求规模经济效益的业内企业并非只有中国的南车和北车。2014年早些时候,身为欧洲最大工程企业的西门子曾试图将其火车运营与阿尔斯通的运输业务合并以实现资产置换来购买法国这家企业的能源资产,但无果而终。 阿尔斯通将能源资产卖给了通用电气公司,作为交换得到美国这家公司的铁道信号部门。 中国南车和北车近来大力推进海外项目。中国国资委网站2014年12月16日发布的声明称,南车赢得一份17亿元人民币的合同,为阿根廷的铁道整修工程提供火车头和车厢。 2014年10月,北车赢得一份5.67亿美元的合同,为波士顿地铁系统供应列车。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第一笔与轨道有关的交易。 “中国高铁巨头挑战西门子!”德国电视一台3日报道称,中国两家最大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北车和南车日前宣布正式合并为“中国中车”,此举的目标很明确,即在国际市场上,共同对付强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的西门子、加拿大的庞巴迪、法国的阿尔斯通和日本的新干线。 德国电视一台报道称,新成立的“中国中车”有大约17万名员工。数据显示,新企业的年经营额高达300亿欧元。而其对手庞巴迪、阿尔斯通以及西门子在铁路领域的经营额在50亿至60亿欧元之间。 即便在合并前,这两家公司按经营额计算已分别是全球遥遥领先的火车制造商。南车和北车分别开发了自己的列车产品,这些产品已经对西门子等公司构成挑战。 “中国创造跨国公司”,德国《经理人》杂志表示,南车北车的合并给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很大的冲击。这一新的世界最大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具有技术、人力和生产能力等优势。同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高铁外交”也为新集团带来更多的业务。中国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需要大公司。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更多的国际品牌。现在,在铁路设备上,“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代名词。中国在通信等行业,也已经领先世界。 《经理人》杂志说,中国正打造“中车”这样的新的跨国公司。在铁路公司合并后,中国有望在航空业以此为蓝本,合并两大国有飞机制造商,参与对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的竞争。中国政府要求提高效率,创造更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同时,南北车合并可能会在两个方面给日立制作所、川崎重工等日本企业带来威胁。 第一,合并后的企业可能更具价格竞争力。2014年10月下旬,中国北车中标美国波士顿地铁284辆车辆采购项目。 在这场有日本、欧洲、韩国大企业参加的竞标中,据说北车最终以相当于日欧企业一半的价格中标。 日本企业担心,合并后的新公司为了实现在研发和市场领域的足够投入,很可能成为全球范围内强有力的敌手。 第二个威胁是以“allChina”形式发起的市场攻势将会进一步增强。中国政府力主在2015年底前完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组建,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可能成为其主要的融资对象,借此吸引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